作者:史建三
《非洲西游记》
在这个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,安全和风险恰似一对欢喜冤家,如连体婴般纠缠不清,共同织就了我们生活的魔幻拼图。旅行,宛如一场探寻神秘宝藏、尝鲜异域风情的大冒险,常常将我们推到这两位“主角”面前,上演一幕幕荒诞剧。
【大巴“禁闭”:荒诞检测开场】
踏入贝宁首都的土地,我们一行人满心期待着未知旅程的开启。当我们的旅游大巴缓缓靠近那家看似普通的酒店时,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微妙。大巴被要求停在指定位置,且司机接到明确指令——不许开门。紧接着,一场在我们看来无比奇葩的“安全大戏”拉开了帷幕,而我们只能透过车窗,将这一切看得真真切切。只见一位服务员风风火火地跑来,手中握着的物件瞬间让我瞪大了双眼——那竟是一部疑似科幻片道具的探雷器!他神情严肃,仿佛自己就是电影《拆弹专家》里肩负重大使命的主角。
他先是绕着大巴快速走了一圈,眼睛紧紧盯着地面,像是在寻找什么隐藏的线索,每一步都迈得小心翼翼,仿佛脚下随时会踩响“地雷”。接着,他开始对着车底一顿扫描,动作夸张而迅速。时而弯腰贴近地面,几乎整个人都要趴到车底,那专注的模样,好似在寻找失落的宇宙能量源,嘴里还不时发出“啧啧”声,仿佛在和隐藏的危险进行一场激烈的对话;时而又踮起脚,伸长手臂,试图查看车底深处那些难以触及的地方,脸上的肌肉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。待探雷器扫描完毕,这位服务员站起身来,长舒一口气,像是完成了一项重大使命。紧接着,他又开始指挥其他服务员,让大家都站到指定位置,形成一个奇怪的包围圈,似乎在防止什么“不速之客”突然闯入。
这时,另一位服务员拿着一个类似金属探测器的设备,开始沿着大巴车身缓慢移动,进行全身扫描。他扫描的动作十分机械,就像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,从车头到车尾,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。当探测器发出“滴滴”声时,他会皱起眉头,仔细检查发出声音的部位,那认真的劲儿,仿佛在寻找一颗微小的炸弹,还不时用手轻轻敲打车身,试图判断里面是否藏着危险物品。这看似严谨的检测流程,却足足持续了5分钟。坐在大巴里的我们,从最初的惊讶逐渐变成了无奈和好笑。大家面面相觑,有人小声嘀咕:“这是把我们当恐怖分子了吗?至于这么兴师动众?”我心中也满是困惑,这究竟是对隐形威胁的未雨绸缪,还是安全感爆棚到已经走火入魔?
【大堂“闹剧”:安检沦为形式】
待检测终于结束,大巴门缓缓打开,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酒店大堂。没想到,安检门又成了新的“关卡”。每个人都得从那扇闪烁着微光的门下走过,仿佛在进行一场神秘的仪式。可奇怪的是,大家手里提的包包却无人过问。一位服务员站在安检门旁,眼神空洞地望着过往的客人,当有人问他为什么只过安检门不检查包包时,他愣了一下,然后露出一个尴尬的笑容,支支吾吾地说:“这个……嗯……就是走个形式。”这场景,就像是一场荒诞的喜剧,安检纯粹成了个心理安慰剂,让人不禁哑然失笑。
【镜中反思:信任才是真铠甲】
这看似滑稽的酒店安保,实则如同一面镜子,反射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怪象。我们总是习惯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,生怕哪颗“风险米粒”钻进生活的缝隙。于是,各种保险杠、安全网层出不穷,我们以为这样就能万无一失。然而,有时候我们太过依赖这些“安全套”,却把那金子般的信任丢到了九霄云外。原来,真正的安全感,并非靠一堆冰冷的机器就能赐予。它源于人与人之间那份深厚的信任和理解,这才是抵御一切不确定性的硬核装备。就像在这酒店里,表面的安检程序看似严密,实则漏洞百出,真正能让客人感到安心的,是工作人员真诚的微笑和贴心的服务。
【旅途觉醒:带上信任再出发】
这段酒店奇遇记,既是对酒店安保体系的小小调侃,也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巧妙比喻。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舞台上,我们是否太过迷恋那些表面的安全铠甲,以至于忘记了内心的平静与信任才是打败一切黑暗势力的秘密武器?旅途中,我们不断刷新眼界,体验迥异的人文风情,同时也在深度自省,重塑自我认知。这一次酒店入住经历,虽然诡异得可爱,却成功唤醒了我们:在追求安全感的马拉松赛跑中,别忘了捎上那位名叫信任的好朋友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,找到真正的安心之所。
《非洲西游记》
—贝宁:神秘国度

在踏上贝宁这片神秘土地之前,我便一头扎进了历史的书海,试图揭开它那厚重而又迷人的面纱。贝宁,作为西非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,承载着无数动人的历史记忆与独特的文化传统,宛如一部生动的史书,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。
【名称迷雾:贝宁与达荷美的前世今生】
研究贝宁历史,首当其冲要理清“贝宁”这一概念的复杂指向。古代贝宁王国,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,在今尼日利亚境内西南部闪耀。它由约鲁巴人建立,约公元9世纪诞生,16 - 17世纪迎来鼎盛时期。那时的贝宁王国,以其鬼斧神工的青铜雕刻艺术闻名遐迩,被誉为“非洲的文艺复兴”。每一尊青铜雕像,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,是非洲文明智慧的结晶。然而,1897年,英国殖民者的铁蹄无情践踏,约2400件珍贵文物流失海外,成为贝宁王国难以磨灭的伤痛。而达荷美王国,则位于今贝宁共和国境内,由丰族人缔造。它在18世纪达到辉煌的巅峰,成为西非重要的奴隶贸易中心。通过与欧洲殖民者的交易,用奴隶换取枪支、酒类和奢侈品,经济虽走向专业化,但社会也因此陷入动荡不安。1960年,从法国殖民统治下独立的现代贝宁共和国,前身便是达荷美王国。这个名称的转变,背后也有着一段饶有趣味的故事。1975年,因达荷美之名被认为带有侵略性,遂更名为贝宁,这一更名,仿佛是历史的一次转身,开启了新的篇章。
【殖民伤痛:从自主到被奴役时光】
回溯到公元9世纪,贝宁地区已然形成多个小王国和酋长国,宛如繁星点点,各自闪耀。然而,16世纪后,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如同一股汹涌的浪潮,将这片土地卷入全球贸易的漩涡。达荷美王国在18世纪中叶崛起,凭借独特的军事组织和奴隶贸易体系,成为西非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和贸易中心。但1892年,法国的军事远征打破了这里的平静。经过三年残酷的战争,1894年,达荷美王国国王贝汉津投降,贝宁从此被纳入法属西非的版图。1904年,正式并入法属西非,1913年成为法国殖民地。法国殖民者通过设立殖民政党、殖民学校等手段,妄图强化对贝宁的控制,然而行政效率低下,依赖军事征服而非制度建设,给这片土地留下了深深的伤痕。
【独立曙光:更名与新生】
1958年,贝宁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,1960年8月1日,终于迎来了独立的曙光,成立达荷美共和国。但独立初期,政局却如一叶扁舟在狂风巨浪中飘摇不定,多次军事政变和政权更迭让这片土地饱受动荡之苦。1972年10月,马蒂厄•克雷库通过军事政变上台,宣布“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”,实行一党制。1975年11月30日,达荷美共和国改名为贝宁人民共和国。这一更名,不仅是名称的改变,更是国家寻求新身份、新发展的象征。1990年2月,贝宁实行多党制,3月改名为贝宁共和国,民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开始生根发芽。此后,历经多次选举,政权平稳交接,贝宁逐渐走上稳定发展的道路。
【现代征程:建设与转型】
塔隆总统执政后,贝宁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他大力推行政治经济改革,积极惩治腐败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2023年8月,塔隆总统成功访华,中贝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,为贝宁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贝宁政府通过《2016 - 2021政府行动计划》和《2021 - 2026政府行动计划》,将农业、旅游业、服务业确定为优先发展领域,重点发展新科技产业,计划建设技术与创新园区,大力发展数字经济。尽管2022年2月发生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,给国家安全带来挑战,但贝宁人民并未退缩,
2023年1月新一届议会选举顺利举行,形成三党分立格局,展现出政治的成熟与稳定。当我真正踏上贝宁的土地,那些在书本中读到的历史仿佛都活了过来。古老的伏都教寺庙散发着神秘的气息,殖民时期的建筑诉说着曾经的沧桑,而现代都市的繁华又展现着这个国家蓬勃的生机。贝宁,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,正以崭新的姿态,向着未来奋勇前行。
《非洲西游记》
—波多诺伏撞见 “信仰奇迹”
【初见:200 米巷弄里的信仰奇观】
我们文化考察团的旅游大巴刚拐进波多诺伏老城区,地陪导游袁导就指着前面一片区域说:“看,有意思的在这儿 —— 从这条巷口开始,200 米内,三种信仰都扎了根。” 顺着他指的方向,圣母无原罪大教堂的哥特式尖顶先撞进视野,隔一条窄巷是镶有巨型鸟类浮雕的巫毒教小院(亦翻译为“伏都教”Voodoo),大教堂的左后边,清真寺的白色穹顶又冒了出来,三种截然不同的建筑气质,竟在巴掌大的地方挤得和谐。
【大教堂:夯土与尖顶的折中术】

先走到大教堂前,导游用指尖戳了戳墙根的红土:“掺了砂石,是西非传统夯土工艺,但你看这尖顶的比例,明显是欧洲哥特式的路子。” 我们围着西侧墙面的蓝色瓷砖壁画讨论,画里圣母的衣褶缠着约鲁巴族 “阿达雷” 蜡染的螺旋纹,边缘还留着 “1909” 的法语刻字。“殖民时期的‘折中术’,” 导游笑着补充,“传教士让本地工匠干活,既得画圣经故事,又得掺本土纹样,怕当地人不接受。” 风掠过三层钟楼,顶层赭色陶瓦沙沙响,导游指着眼见的砖石分层:“底层老砖是 1903 年的,中层浅灰色是 1954 年加的 —— 那年教区迁到这儿,贝宁人把原来的铅顶换成了本地陶瓦,连颜色都要和周围民居的红土墙配。
【”巫毒小院:面具与十字架的交融】

巫毒教祭祀小院就在大教堂窄巷对面,建筑墙面上有大型的鸟类浮雕,这种鸟类形象是伏都教中的神灵符号,代表着特定的神灵或力量。祭祀小院内有稻草堆砌的祭祀造型,地面还摆放着装有祭品的盘子和容器,这些都是伏都教祭祀活动的体现,用于向神灵供奉、祈求庇佑或达成某种仪式目的。
院外的猴面包树下,几个孩子正把从教堂捡的枯枝,搭成小祭坛的样子,笑声飘到巷口,和大教堂的钟声混在一起。
【清真寺:穹顶下的邻里默契】

从大教堂往东南走不到 50 米,清真寺的白色穹顶就清晰了。门口的石凳上坐着位戴白色头巾的老人,见我们举着相机,主动起身介绍:“这清真寺 1920 年建的,原来规模小,2000 年翻修时,特意把宣礼塔的高度调了调,不压过教堂的尖顶。” 我们仰头看,宣礼塔的线条简洁利落,和大教堂的尖顶在阳光下遥遥相对。“每天五次唤礼,教堂也会敲钟,” 老人笑着说,“声音凑在一起,也不吵 —— 我们买东西常去教堂旁边的市场,祭司也会来清真寺门口的摊位买棕榈油。”
【回望:红土路上的信仰拼图】

离开前,我们站在巷口的咖啡馆二楼回望。200 米的范围内,大教堂的尖顶、巫毒教小院的神鸟雕塑、清真寺的穹顶,还有穿梭其间的居民 —— 穿西装的基督徒、戴头巾的穆斯林、披祭服的巫毒教祭司,在老城区的红土路上擦肩而过,偶尔还停下来聊两句。“不是简单的‘共存’,是‘共生’,” 领队总结,“这 200 米的每一块砖、每一种祭祀方式,都在说贝宁人怎么把殖民留下的、本土的、外来的信仰,拼合成自己的日子。” 夕阳把三个场所的影子拉得很长,叠在石板路上,像一块揉合了不同颜色的陶土 —— 粗糙,却格外结实。
《非洲西游记》
—墙外的百年叙事
【初见:尖顶与红土的矛盾印记】

站在波多诺伏老城区的石板路上,圣母无原罪大教堂的轮廓率先撞进视野:哥特式尖顶直刺热带天空,赭红色夯土墙却贴着西非大地的温度,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在阳光下拉扯 —— 这是我这个历史爱好者对它的第一重解读:一座用建筑语言写满殖民矛盾的纪念碑。
【西侧壁画:殖民信仰的 “糖衣包装”】

绕到教堂西侧,墙面的蓝色瓷砖壁画在树荫里若隐若现。即便隔着几米距离,也能看清画中圣母衣褶里缠绕的螺旋纹 —— 那是约鲁巴族 “阿达雷” 蜡染的标志性图案,与欧洲宗教画里的丝绸长袍截然不同。导游阿莫斯指着壁画边缘模糊的法语刻字 “1909”,指尖划过墙面上深浅不一的裂纹:“当年法国传教士让本地工匠上手,既要画圣经故事,又要掺本土纹样,说是‘让上帝入乡随俗’,其实是用非洲手艺给殖民信仰裹糖衣。” 我蹲下身触摸墙根,红土混合着细碎砂石的质感从指尖传来,阿莫斯说这是 1903 年奠基时的原始墙体,当时殖民者硬往红土里掺欧洲水泥,想让教堂 “更坚固”,结果反而抵不过西非的潮热,如今墙面上那些不规则的裂缝,都是当年强行融合留下的疤痕。
【钟楼分层:独立后的 “文化改妆”】

目光往上移,三层方形钟楼的砖石颜色明显分层:底层是深褐色的老砖,中层掺了浅灰色的修补材料,顶层则覆盖着赭色陶瓦。“1954 年教区从乌达迁到这里,钟楼加了一层,还换了陶瓦顶。” 阿莫斯指着中层砖石上的刻痕,“你看这行模糊的‘1954’,就是那时刻的 —— 从殖民传教站变成本土教区中心,先得在建筑上改头换面。” 风掠过钟楼顶端的陶瓦,发出沙沙声响,远处诺奎湖的水汽混着风飘来,我忽然想起资料里说,最初钟楼是铅制屋顶,独立后贝宁人换成了本地陶瓦,不仅因为铅顶易被海风腐蚀,更因为陶瓦的赭色,能和周围民居的红土墙融为一体 —— 这是独立后 “文化自救” 的第一步:先让殖民建筑的 “外衣”,染上本土的颜色。
【 后院木雕:信仰共生的当代注脚】
转到教堂后院,外墙根下的几处木雕图腾吸引了我的注意。这些雕刻形似西非传统的祖先面具,眼窝深邃,嘴角却缀着小小的十字架,木雕边缘还留着新鲜的刀痕。“2022 年艺术家 Romuald Hazoumè 做的,叫《共生》。” 路过的神父皮埃尔主动解释,他指着不远处的猴面包树,树下几位穿白色祭服的巫毒教祭司正整理祭祀用的棕榈叶,“下周巫毒节,他们会在广场上举行仪式,教堂外墙这些木雕,就是特意留给大家看的 —— 不用进教堂,从墙外就能知道,我们不排斥传统信仰。” 孩子们在木雕旁追逐,偶尔伸手摸一摸那些刻着十字架的面具,笑声落在红土墙上,和远处教堂尖顶的影子叠在一起。
【回望:外墙里的百年生长史】
离开前,我站在广场对面的咖啡馆二楼回望。夕阳给教堂尖顶镀上金边,夯土墙在暮色里泛着暖光,蓝色瓷砖壁画、分层的钟楼、墙根的木雕,还有树下忙碌的祭司、嬉戏的孩子,共同构成一幅奇怪又和谐的画面。这座教堂从不用敞开大门,它的外墙早已把百年历史摊开:1903 年的殖民野心藏在水泥与红土的裂缝里,1954 年的身份转变刻在钟楼的砖石上,21 世纪的和解则落在木雕的十字架与面具之间。墙里的故事或许需要走进才能听见,但墙外的每一处细节,都在默默诉说着贝宁人如何在殖民痕迹里,重新长出属于自己的文化根系 —— 而这份生长,还在继续。
《非洲西游记》
—波多诺伏王宫

【初见:红泥建筑群里的历史序章】
贝宁湾的风裹挟着韦梅湖的湿润水汽,漫过波多诺伏市的高地。当那片红泥建筑群终于闯入文化考察团的视野时,所有人的脚步都不自觉地放缓 —— 这里便是波多诺伏王宫,如今的 Honmè 博物馆,沉默矗立着,见证了贝宁王室三百年的起落沉浮。
【入口憾与解:讲解员口中的时光脉络】

顺着石阶缓步而上,王宫入口算不上张扬,却自有一种庄重感萦绕。木质门框上的卷草纹细腻勾勒,凑近细看,伊斯兰文化的印记隐约可辨;而墙面粗糙的红泥肌理、屋顶层层叠叠的棕榈叶,又执拗地守着西非传统建筑的本色。可跨进大门时,却见院内正进行整修,沟坎纵横间,不少区域暂未开放,心头难免掠过一丝遗憾。好在博物馆的讲解员及时上前,用生动的讲述填补了视觉的空缺,将那些我们未能亲见的细节娓娓道来,倒让这份缺憾多了几分期待。

讲解员指尖划过墙角的石刻纹路,声音里满是对历史的敬畏:“16 世纪,阿贾苏维人迁徙至此,建起了最初的霍格博努;18 世纪,葡萄牙航海家踏足此地,为它取了‘新波尔图’的名字;到了 19 世纪,托法一世又将这里打造成王国的权力核心。你们看这些图案,约鲁巴人的图腾与欧洲殖民者带来的装饰风格交织在一起,就像波多诺伏的历史一样,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痕迹。”
【庭院寻踪:集雨池边的王室过往】

穿过第一道门,五个连环庭院次第铺展。阳光透过棕榈叶的缝隙洒落,在地面织就斑驳的光影。其中两个庭院里的集雨池格外显眼,池水清亮如镜,将周围的廊柱、绿植一一倒映,恍若将时光也揉碎在水面。“这设计,和伊费、凯图的古宫殿颇为相似。” 导游的话让我不禁驻足遐想:19 世纪的托法一世,是否也曾站在这池边议事?那时的他,一面要应对法国殖民势力的步步紧逼,一面又以创立黑星勋章的方式,默默守护着王国的尊严。那些关于条约的博弈、关于妥协的无奈,或许都已沉淀在这平静的池水中,成了历史的注脚。
【意外暖章:博物馆里的青春与传承】

正听得入神,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传来 —— 一队身着校服的学生走进了博物馆。讲解员笑着补充:“这里可不只是展示文物的地方,更像贝宁的‘历史教育基地’,常有学生组团来此触摸鲜活的历史。” 我们见状,主动向带队老师提出合影请求,老师笑着点头应允。快门按下的瞬间,孩子们明亮的笑脸与王宫的红墙相映,成了此行意外的温暖印记。
【广场寻艺:木雕彩绘里的西非灵性】
告别学生群体,我们沿着庭院的石板路走向王宫的广场区。刚踏入开阔的广场,一尊色彩斑斓的贝宁风格木雕彩绘雕像便攫住了所有人的目光。它立在广场中央,造型夸张却充满张力,朱红、明黄、靛蓝的颜料在阳光下格外鲜亮,仔细端详,雕像表面的公鸡图案昂首挺立,星形纹饰错落分布,每一处细节都透着西非传统艺术独有的奔放与灵动。

指尖轻轻拂过雕像边缘(经允许触摸),粗糙的木质感与细腻的彩绘形成奇妙对比。这尊雕像让我瞬间联想到贝宁悠久的宗教与民俗传统 —— 公鸡象征着黎明与希望,星形纹饰或许与祖先崇拜中的 “指引” 意象相关,它大概率曾在王室的祭祀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,是连接现世与先祖的精神媒介。漫步王宫至此,从古老的建筑遗迹到这些充满灵性的艺术作品,每一处都在无声诉说着贝宁王国的兴衰,也将文化传承的脉络清晰地铺展在我们眼前。夕阳祭礼:未断的传统与全球守护夕阳西下时,余晖为王宫的红墙镀上一层暖金色。庭院角落的祖先祭坛前,几位当地老人正低头祈祷,神情虔诚。
那用石块垒砌的祭坛,模样与几百年前别无二致。导游轻声说:“虽说王室血脉在 1976 年便断了,但王宫的祭祀传统从未中断。1996 年它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暂定名录后,保护工作更是得到了全球关注。现在,这里不只是游客打卡的景点,更是贝宁年轻人读懂自己根脉的课堂。” 那些融合了非洲本土、伊斯兰与欧洲元素的建筑,那些跨越殖民时代与独立岁月的文物,都在无声地传递着文化包容的力量,坚守着贝宁的精神底色。登高悟:超越宫殿的文化守望登上王宫的制高点远眺,波多诺伏市的红瓦屋顶错落有致,与贝宁湾的蔚蓝海水在暮色中相映成趣,自成一幅静谧的画卷。
作为文化考察团的一员,我感悟到,眼前这座建筑群早已超越了 “宫殿” 的定义:它是历史的见证者,将王国的兴衰、殖民的沉浮、国家的独立一一镌刻;它更是文化的守护者,把贝宁的建筑智慧、宗教信仰、民族精神代代传承。晚风再次拂过棕榈叶,沙沙声里仿佛藏着三百年的历史回响。此时,Honmè 博物馆的灯光次第亮起,温柔地照亮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,也照亮了它继续坚守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