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华悦旅游!  [登录] 我的订单
  收藏本站   |     微博关注

《非洲西游记》九

作者:史建三

 

《非洲西游记》

 

—虽未踏入,心已向往

 

[颠簸后的遗憾邂逅]

 

          在旅游大巴上颠簸了几个小时,骨头都快被晃散架,终于,那梦寐以求的目的地——黑人和非洲艺术与文明中心(CBAAC),像一颗闪着微光的星子,出现在眼前。可命运似乎总爱开玩笑,等我赶到,中心大门紧闭,下班的钟声早已敲响,我只能无奈地在门口拍几张照,权当“到此一游”的凭证。这意外的小插曲,如同乐章里突然插入的不和谐音符,让满心的期待落了空。

 

 

[CBAAC的“文化魔法”全貌]

 

          不过,好在我之前做过攻略,虽不能入内参观,但也能给朋友们讲讲这CBAAC的奇妙之处。它隶属于尼日 利亚文化与信息联邦部,是个半官方机构,自1979年诞生起,就肩负起全面推广和传播黑人和非洲文化遗产的重任。它扎根在尼日利亚拉各斯的Broad Street 36/38号,那片土地仿佛因它而多了几分文化的厚重,宛如一座隐匿在繁华都市中的文化堡垒。

 

[多元职能:文化星河的守护者]

 

(一)推广:文化盛宴的缔造者

 

          CBAAC就像一个文化魔法师,在文化推广方面,它举办的艺术展览、音乐会、戏剧表演、舞蹈演出等,如同一场场绚丽的文化盛宴。想象一下,在那些活动现场,黑人和非洲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传统一一登场,观众们沉浸其中,对这片土地的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欣赏,那该是多么美妙的场景,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。

 

(二)保护:文化遗产的铠甲匠

 

          它还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。文物、艺术品、历史建筑,这些珍贵的记忆碎片,在CBAAC的努力下,得到了精心的保护。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文物修复、保护研究,就像给古老的文明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,确保它们能世代传承,让历史的脉络得以延续。

 

(三)研究:学术海洋的领航员

 

          学术研究领域,CBAAC是学者们的坚强后盾。提供研究经费和设施,组织学术研讨会、讲座,让学者们在黑人和非洲艺术与文明的海洋里畅游,推动着学术的发展与交流。它就像一座明亮的灯塔,为学术研究指引着方向。

 

(四)教育:文化种子的播撒者

 

          教育普及上,CBAAC走进学校和社区,开设课程、举办工作坊,把黑人和非洲艺术与文明的知识,像种子一样播撒在青少年和普通民众的心中,培养出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。这些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,茁壮成长。

 

(五)交流:文化桥梁的搭建者  

 

          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,CBAAC更是积极活跃。与美国、英国、法国等国家的文化机构合作,开展文化项目合作、艺术品巡回展览。就像那场与美国某艺术博物馆合作的“非洲艺术在美国”巡回展览,让非洲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,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,搭建起了一座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。

 

[成果璀璨:文化之路的熠熠星光

 

          它举办过众多有影响力的艺术展览,尼日利亚的木雕、南非的陶艺、埃及的壁画复制品,每一件都诉说着非洲不同地区、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,让人领略到非洲艺术的独特魅力。资助的学术研究项目成果丰硕,出版的一系列学术著作和研究报告,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。教育项目成效显著,培养了大批对黑人和非洲文化感兴趣的青少年,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虽然这次错过了入内参观的机会,但CBAAC所承载的文化力量,早已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,让我对这片土地的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和向往。

 

《非洲西游记》

 

—意外之旅

 

[错过的风景,意外的收获]

 

          当航班延误的阴云还未从头顶散去,拉各斯拥堵的街道又像一张无形的大网,将我们的行程搅得支离破碎。原本精心规划的行程,要去的黑非洲艺术中心,那里据说藏着西非最原始的艺术珍宝;摩洛哥文化市场,能让人沉浸在浓郁的异域风情里;还有那庄严肃穆的天主教堂,都因为路上严重的拥堵,像泡沫一样纷纷泡汤了。

 

          导游站在一旁,无奈地摇头叹气,那表情仿佛在说这次旅行要彻底“翻车”了。可就在这时,一句“去自由公园逛逛吧”像是一把神奇的魔法钥匙,“咔哒”一声,带我们推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大门。

 

[监狱变身的艺术地]  

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自由公园,这座曾经在殖民时期扮演着残酷角色的监狱,如今静静矗立在我们眼前。那红砖墙爬满了锈迹,远远看去,就像干涸的血迹,诉说着曾经的罪恶与痛苦。 我缓缓伸出手,轻轻抚摸着那凹凸不平的墙面。指尖传来的粗糙触感,仿佛是历史在与我对话。闭上眼睛,仿佛能听见当年镣铐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,那是无数反抗殖民的志士被囚禁时的悲愤呐喊,也是无数冤魂在黑暗中发出的绝望哀嚎。

 

          如今,那扇曾经紧闭的铁门半开着,像是在默默邀请人们走进那段历史。走进荒草丛生的地牢,里面阴森森的,只剩风声在角落里呜咽。可就是这样的地方,却成了最生动的“历史课”,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殖民统治的残酷。

 

[拉各斯的血泪与新生]

 

          站在公园的纪念碑前,拉各斯这座城市的故事如潮水般向我涌来。这座城市,曾经是奴隶贸易的“中转站”,无数同胞在这里被无情地贩卖到海外,从此与家乡、亲人天各一方,踏上那充满苦难与未知的旅程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后来,拉各斯逐渐发展成了尼日利亚的“经济心脏”,但通往独立的道路却布满了荆棘。纪念碑庄严肃穆,它虽没有弹孔和裂痕,却以另一种方式承载着历史的重量。那碑文上镌刻的每一个字,都像是一把把钥匙,打开了我们了解这座城市艰难独立历程的大门。它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摆脱殖民统治的枷锁,为了让子孙后代能过上自由、平等的生活,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和巨大牺牲。

 

[艺术:废墟里开出的花]

 

          正当我为错过原本的行程而满心懊恼时,转角处却蹦出了意想不到的惊喜。走进以沃莱·索因卡(非洲首位诺奖得主)命名的画廊,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幻的艺术世界。那些抽象画,就像部落图腾一样狂野奔放,色彩大胆而鲜明,线条自由而流畅,仿佛在诉说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。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还有那用棕榈叶编的雕塑,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着独特的光。一位艺术家正专注地用棕榈叶纤维编织着,他的双手如同灵动的舞者,在纤维间轻盈地穿梭。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与美感,向游客展示着约鲁巴族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。

 

[街头即兴剧场]

 

          突然,一阵雷鸣般的鼓点炸响,瞬间打破了周围的宁静。赤脚舞者们像被点燃了激情,甩开彩绸,开始疯狂地旋转起来。他们的身体随着节奏扭动,仿佛与音乐融为一体,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生命力。    

 

          鼓手脚踝上的金属片相互撞击,发出富有韵律的声音,就像大地的心跳,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。围观的人群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感染,孩子们兴奋地学着扭腰,那可爱的模样让人忍俊不禁;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录像,想要把这精彩的瞬间永远留住。在这一刻,殖民监狱的阴影被这集体的欢愉彻底一扫而空。

 

[伤疤与希望并存]

 

          当自由公园的鼓声穿透黄昏,我感悟到:尼日利亚的文化就像这块土地一样,虽然殖民者留下的伤疤还在,但人们并没有被痛苦打倒,而是用艺术和笑声把它变成了滋养生命的养分。 那些没逛成的展馆,其实并不重要。重要的是此刻,那鲜活的鼓点,仿佛是尼日利亚人民跳动的脉搏;那辛辣的炖菜,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;那彩绸飞扬的舞姿,展示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。它们才是尼日利亚最滚烫的灵魂,诉说着这个国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