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华悦旅游!  [登录]    我的订单
  收藏本站   |     微博关注

《非洲西游记》四

作者:史建三

 

《非洲西游记》30 --大海怀抱中的童真:非洲海滨孩子的探索与嬉戏

 

          踏上非洲这片神秘而热烈的土地,我带着满心的好奇与期待,用相机定格下了一个个充满故事的瞬间,而那四张照片,宛如四把钥匙,为我打开了通往非洲海滨质朴生活的大门。

 

沙滩童趣:糖纸里的甜蜜秘密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第一张照片里,我蹲在浅棕色的沙滩上,身旁是几个在沙坑里尽情玩耍的黑人孩子。他们大多赤裸着身体,皮肤在阳光下闪烁着健康的光泽。我微笑着递给他们每人一颗大白兔奶糖,那一刻,时间仿佛静止。三位孩子迫不及待地将糖塞进嘴里,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,随后便把糖纸小心翼翼地埋入沙中,仿佛在珍藏一份甜蜜的秘密。而另一位孩子,却只是静静地拿在手里,眼中满是欣赏,似乎在细细品味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。背景中,高大的棕榈树随风摇曳,绿色植被郁郁葱葱,远处简易的房屋和一辆游客的红色汽车,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活的烟火气。这里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嚣,有的只是最纯粹的质朴与自然。孩子们的这份简单快乐,如同沙滩上的细沙,质朴却充满力量,让我看到了生活最本真的模样。

 

少年“裸奔”:原生态中的自由之舞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第二张照片,定格了一位身形瘦削的少年在沙滩上“裸奔”的瞬间。他的姿态是那样自然,仿佛与这片沙滩融为一体。海浪拍打着布满黑色礁石的海岸,发出有节奏的声响,远处覆盖着茂密绿色植被的岛屿或陆地,在蓝绿色的海水中若隐若现。这原生态的海滩,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,只有大自然最原始的模样。少年在这片天地中自由奔跑,他像是一阵风,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无畏,穿梭在自然之间。他的每一个动作,都透露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由,让我深刻感受到,在远离都市的地方,人们与自然的距离是如此之近,生命可以如此自由而奔放。


浅滩探索:大海怀抱里的童真嬉戏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第三张照片中,一个孩子跪在浅滩处,专注地在海水中活动,似乎在探索着什么新奇的事物。翻滚的海浪在他身后涌动,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兴致。在这片广阔的海滨,孩子们不需要昂贵的玩具和复杂的娱乐设施,大海就是他们最好的玩伴,沙滩就是他们最天然的游乐场。他们用小手触摸着海水,感受着海浪的起伏,在探索中寻找着快乐。他们在这里自由玩耍,亲近自然,享受着生命最本真的快乐。这种快乐,是如此简单而又纯粹,让我们这些被都市生活束缚的游人,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嫉妒。我们总是忙碌于各种事务,却忽略了身边最简单的幸福,而这些孩子,却用他们的方式,提醒着我们生活的真谛。

 

海滨村落:质朴生活中的和谐乐章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第四张照片,展现了一个热带海滨村落的全貌。高大的棕榈树下,几座简陋的房屋错落有致,房屋旁停放着传统的独木舟和小船,显示出当地以渔业为主的生活方式。沙滩上,当地人忙碌而又悠闲地活动着,有的整理渔具,有的相互交谈,背景中茂密的绿色植被,将整个村落包裹在一片生机之中。这里没有高楼大厦,没有车水马龙,有的只是最质朴的生活场景。人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与大自然和谐共生,这种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,让人感到无比的安心与宁静。在这个村落里,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,人们用心感受着生活的每一个瞬间,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一切。在这片非洲海滨,贫穷落后并没有限制孩子们的想象力。他们没有钱,没有玩具,没有娱乐设施,但却依然玩得自娱自乐。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,与大自然亲密接触,从生活中汲取快乐。这让我深刻反思,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中的人,虽然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,但却常常感到疲惫和迷茫。我们追求着更多的财富和更高的地位,却忽略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——那就是与自然的连接和对生活的热爱。

 

《非洲西游记》31 跟随地陪导游的木杖,探索非洲雨林的自然智慧

 

 

木杖的回响

 

          地陪导游阿布的木杖敲在腐叶上,发出空灵的回响。我们跟着这声响,踩着湿润的泥土,钻进了非洲中部的雨林。藤蔓垂下来,像一道道绿色的帘幕,被我们的呼吸掀起又落下。“小心蛇。”阿布头也不回,木杖轻点地面。我们低头,果然看见一条花斑蛇蜿蜒而过,瞬间消失在草丛里。

 

树冠上的玛瑙

 

          “看!”有人指着树冠惊叫。野生果树在头顶织成一片翡翠穹顶,果实累累,像撒在绿绸上的玛瑙。黄的、红的、紫的,在阳光里泛着光,仿佛在勾人伸手。有人掏出相机,有人踮脚去够——却被阿布用木杖拦住了。“先听个故事。”他咧嘴一笑,露出白牙,“关于猴子和果子的。”

 

猴子的实验室

 

          他说,从前,非洲人并不急着摘果子。他们蹲在树荫下,看猴子在枝头跳来跳去。猴子啃一口果子,突然龇牙咧嘴,把剩下的扔在地上——那果子,人也不能碰。可要是猴子吃得津津有味,甚至把果核都舔干净,人们就会笑着去摘。“为什么?”有人问。“因为猴子比我们更懂丛林。”阿布拍拍树干,“它们尝过千万种果子,知道哪些能吃,哪些会让人肚子疼。”他顿了顿,“我们不跟自然较劲,我们学自然。

 

等猴子吃完

 

          我忽然想起城里那些“科学实验”——把果子切碎,泡在试管里,测毒素含量。可非洲人不用显微镜,不用化学试剂,他们只靠一双眼睛,一颗敬畏的心。阿布带我们走到一棵树下。树上的果子红得发亮,像小太阳。“这棵,”他指指果子,“猴子爱吃。”果然,树梢上蹲着几只猴子,正抱着果子啃得满嘴流汁。我们笑了,有人伸手去摘,却被阿布又拦住了。“等猴子吃完。”他说,“它们会把果核吐在地上,然后离开,我们可以摇摇树干,熟的果子就会掉下来,我们可以尝尝。”

 

红色的雨

 

          我们蹲在树荫下,看猴子们跳来跳去。它们啃完果子,把果核“啪嗒”扔在地上,像在下一场红色的雨。阿布捡起一颗完好的,擦了擦,递给我:“尝尝。”果子甜得发腻,汁水顺着手指往下淌。我忽然明白,非洲人的智慧不在“征服”自然,而在“理解”自然。他们不把自己放在“万物之灵”的位置上,而是把自己当成自然的一部分——和猴子一样,和树一样,和风一样。

 

雨林里的哲学

 

          回程时,阿布哼起一首歌。歌词听不懂,但调子轻快,像雨林里的风。我想,这大概就是非洲的哲学吧:不跟自然较劲,不跟命运较劲,只学怎么和它相处。城里的我们,总以为“科技”能解决一切问题。可有时候,最简单的办法,恰恰是向自然低头——像非洲人那样,蹲在树荫下,看猴子吃果子,然后跟着学。毕竟,自然才是最老的老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