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华悦旅游!  [登录]    我的订单
  收藏本站   |     微博关注

《非洲西游记》六

作者:史建三

 

《非洲西游记》40--从圣城到赤道海岸:一场复活节文化的时空交响在利伯维尔上演

 

          当带着咸味的海风轻拂过利伯维尔滨海大道上的棕榈叶时,我们意外踏入了一场绵延两千余载的宗教盛宴——棕枝主日游行。这一天主教圣周(Holy Week)的首日庆典,其源头可追溯至《圣经》中记载的耶稣荣进耶路撒冷的壮丽场景:彼时,民众以棕榈枝铺就荣耀之路,齐声高呼“和散那”(Hosanna,意为“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”)。而在今日的利伯维尔,这一古老传统已与非洲本土文化深度交融,演绎出别具一格的“棕枝交响曲”。

 

建筑密语:红白教堂中的殖民记忆篇章

 

          游行队伍的起始点,矗立着一座圣玛利教堂(Notre-Dame de l'Immaculée Conception),其红白相间的外观,隐藏着一段段殖民历史的记忆。这座19世纪末由法国传教士精心打造的哥特式建筑,采用了赤道地区特有的红土烧制砖块,既适应了湿热的气候条件,又巧妙地隐喻了“血与圣洁”的宗教意涵。教堂尖顶之上的鎏金十字架,其铸造工艺融合了加蓬传统失蜡法与欧洲工业技术,成为了殖民时期文化交汇的生动见证。


 

仪式解码:棕榈枝承载的五重信仰寓意

 

          游行队伍中,信徒们手持的棕榈枝,远非寻常植物可比——每一片叶子都蕴含着丰富的宗教象征:

          棕榈树在《诗篇》92:12中被赞誉为“义人的荣耀”,与耶稣的弥赛亚身份遥相呼应;

          加蓬人特意选用当地特有的非洲油棕叶,其宽大的叶片既能遮阳又能避雨,巧妙地契合了“以自然之物侍奉神灵”的非洲传统;

          棕榈枝从树干剥离后仍能继续生长,象征着“死亡与重生”的复活主题;

          游行前夜,信众们会依照传统将棕榈枝浸泡在苦楝树汁中,这种驱虫防腐的工艺已传承了七代人之久;

          仪式结束后,所有的棕榈枝都会被制成手工艺品或堆肥,践行了天主教“关爱受造界”的当代训导。

 

文化叠合:殖民遗产的本土化蜕变之路

 

 

          当混血神父用芳族语吟诵《玛窦福音》时,我注意到祭坛两侧的木雕立柱——上半部是欧洲风格的圣徒浮雕,下半部却雕刻着加蓬国鸟灰鹦鹉与丛林象。这种“混搭美学”正是利伯维尔信仰生态的真实写照:葡萄牙殖民者带来的天主教框架,逐渐被芳族、埃希拉族等原住民文化所重塑。例如,游行中的“棕枝圣歌”,其旋律融合了班图鼓点与格里高利圣咏,形成了独特的“热带格里高利调”。

 

生命寓言:雨林中的复活叙事篇章

 

          最令人震撼的,莫过于儿童信徒们手中的棕榈枝造型——他们用树脂将叶片粘合成立体十字架,叶脉中镶嵌着当地特有的红木棉花。这种创作灵感源自班布族的传统:将自然物转化为护身符,既是对“道成肉身”教义的朴素诠释,也蕴含着热带雨林的生态智慧。当夕阳将教堂的剪影投射在奥果韦河上时,我忽然领悟:在这片赤道土地上,复活节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纪念,更是用棕榈枝书写着“生命战胜死亡”的永恒篇章。